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道行中唐 752 — 82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杨
桂阳人
南岳般舟道场出家。
游学钟陵默有證入。
自在三昧
俄就澧阳西南山中。
营小室以居。
布衲蒲鞋。
或坐或寐。
无所滞虎豹杂处床榻间未几。
忽有辇材橐费。
愿大搆缮以施者。
其栋宇之盛。
未旬浃已备。
既辞去。
问其名氏爵里于人。
而卒无知者。
然后意其为神助云。
顷又太守以郡治之开元寺
固召居之。
即告终。
元和十五年
寿六十九。
释道行
姓杨
桂阳人也。
自生已来神府聪利肌体冰雪如也。
年甫十二心誓慕道。
南岳般若道场受学。
钟陵求诀。
自默證法号自在三昧
由此布纳蒲鞋用资残息而已。
澧阳西南伐木为室。
方丈而居。
虎豹多伏于床榻之间。
后有赍材殖为营堂宇。
曾未浃旬一皆周具。
视之寂无人焉。
始知鬼神舍材输力也。
太守苦召居州治开元寺
未久元和十五年终。
年六十九。
焚舍利建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琬隋末唐初 563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
弘农华阴人
俗姓杨
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
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普光寺造就,居之。
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
及卒,道俗哀悼。
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玄琬俗姓杨氏
宏农华阴人
昙延法师为师。
贞观初敕住普光寺
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
子孙繁衍。
因别谱谍焉。
年志学薙落。
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洪遵律师
习四分三载
即敷演。
侪类推敬。
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皆研覈无馀蕴。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释迦丈六金像。
继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寿二年
袖敛众施。
就所住京辇寺。
设模以铸。
于时空色澄湛。
杲日流辉。
天华如云母。
飘洒四至。
终坠像前。
观者以为异。
及脱模。
光相殊特。
关辅间。
无与比。
且造经四藏。
备极庄严。
其缮写之际。
必精加考證。
使无所遗谬。
每岁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躯。
开讲设斋。
众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净为本。
运当像末。
恐致亏犯。
故于春首
礼二十五佛。
持千转神咒。
庶几毁禁之流。
澄源洁已。
登檀纳法。
明白无疑。
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
授菩萨戒。
既而东宫普光寺
召居之。
且诏授皇后妃主。
并六宫等戒。
问遗填委。
而随以施予。
及营建功德无蓄积。
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
书经一藏。
延兴寺。
构藏并书经。
皆诏监护。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
悉从校正
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书东宫
陈四条。
以行慈戒杀。
顺气奉斋。
为之目。
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
东宫优答之。
语多不录。
是岁诏禁杀。
三月五月
再请。
乃特听尽此岁。
十年冬有疾。
上书东宫
委以大法。
寻奉遗表。
上国王赏罚三宝法。
安养苍生论。
三德论。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所居房。
寿七十五。
讣闻东宫哀恸。
𮚐赠如礼。
诏恻悼加赐物。
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
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
香华幢盖。
送者数万人。
弟子五百馀人。
命阇维于终南山寺。
建塔葬烬骨。
奉灵像。
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
无恙日。
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
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
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
钦崇轨范。
蔬素终身。
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
禀承约饬。
武德初天下丧乱。
客僧莫可乞丐。
悉估鬻假贷。
以共给存济。
尤喜推奖材德。
智首律师身处林泉。
而名蜚辇毂。
卒使毗尼之学。
盛于有唐。
则亦有所从来云。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雍州新丰
青衿悟道。
履操冲明。
在志学年。
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振领宏标。
文钦重。
立寺处之。
位居入室。
恭恪据怀。
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
服膺四分。
涉津三载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惟识。
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
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
楞伽胜鬘。
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窍新闻。
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
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
尅遂先模。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
便事炉锤。
当时空色清朗。
杲日流辉。
上天雨华。
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
终坠像前。
及开模之后。
雅相逾圆。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又造经四藏。
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
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诞沐之晨。
开讲设斋。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为皇太子诸王等。
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
师礼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别敕。
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
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
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
悉营功德。
寻敕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见在藏经。
并委监护。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厥致齐焉。
然其苦节自修。
言为世范。
僧尼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隶。
从法归戒者。
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
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薛万彻昆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
蔬素形终。
致书皇太子
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
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
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
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经年三月
六斋能洁六根。
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斋戒。
登即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
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
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启东宫
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
又遗诫门人。
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
读者垂泪。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
情深恻悼。
赐物斋殡。
须由天府
特进萧瑀太府
萧璟宗正
李伯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
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
香华蔽空。
从者如云。
众盈数万。
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遗旨。
依法阇维。
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藏隋末唐初 567 — 635年3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年十五。
或以其有夭相。
二亲即为姻媾。
以冀嗣续。
非其志也。
乃竟遁去。
欲遂薙落。
而未遇其人。
方默念观世音。
道值黔而牧二牛者。
从问所可宿地。
则曰。
西行有寺。
稍闻钟声。
果见寺。
僧徒尤众。
且为圆顶无难色。
竣事即出门。
仅百步回顾无所见。
由是知为化境云。
黎明西奔陇上寻还京邑
住旌善寺登且戒听习经论。
意义有所疑则往山东稽诸宿德。
地持十地无拥滞。
晚归隶贯光明寺献后崩。
召住禅定
国朝造会昌寺。
诏为上座。
贞观译经證义
又诏主兴善寺
固让举蓝田化感寺润法师
自代果称旨。
东宫有疾。
入授戒而瘳。
赐帛赐衣。
且诏度僧三千。
并造普光寺
使隶焉。
诏问得遥受戒不。
以地持论。
谓若无戒师。
发弘誓愿得菩萨戒。
因以论文进。
仍以御制忏悔词。
宣读。
皇后疾。
诏入寝殿授戒。
赐物丰渥。
九年三月十八日
终于会昌寺。
春秋六十九。
两宫哀恸。
葬郊西起塔图形以垂不朽。
太子詹事黎阳于志宁文其碑。
释昙藏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家世望门。
清心自远。
年十五。
占者谓为寿短。
二亲哀之即为姻媾。
既本非情。
虑有推逼。
遂逃亡山泽。
惟念谁度行至外野。
少非游践莫知投告。
但念观音。
久值一人貌黑而驱二牛。
因问所从可得宿不。
便告曰。
西行有寺不远当至。
寻闻钟声。
忽见僧寺。
因求剃落便遂本心。
即遣出门可行百步。
回望不见久乃天明。
西奔陇上求法为务。
晚还京邑
于旌善寺行道受戒。
听诸经律意有所昧。
又往山东
彼岸诸师竞留对讲。
地持十地名称普闻
故东渐海滨南穷淮服。
听涉之最无与为俦。
及返京师光明寺
诠发新异擅声日下。
献后既崩召入禅定。
性度弘裕风范肃成。
故使道俗推崇。
纲维领袖
恒为接对之役也。
宾客席上之美。
谈叙旷世之能。
见之今矣。
大唐御世。
造寺会昌
又召以为上座。
抚接长幼殊有奇功。
贞观译经又召为證义
时以威烈气远容止清肃。
可为兴善寺主。
深怀礼让用开贤路。
乃荐蓝田化感寺闰法师焉。
即依其言举称斯目。
及皇储失御。
便召入宫。
受菩萨戒翌日便瘳。
敕赐绢数百段。
衣对亦尔。
度人三千。
并造普光寺焉。
寻又下敕。
得遥受戒不。
曰。
地持论云。
若无戒师。
发弘誓愿。
得菩萨戒。
因进论文。
敕乃以忏词令披读。
皇后示疾。
又请入宫。
素患腰脚。
敕令舆至寝殿受戒。
施物极多并充功德。
至贞观九年三月十八日终于会昌寺。
春秋六十有九。
哀动两宫吊赠相次。
诏葬郊西严村。
起塔图形。
宫詹事黎阳于志宁为碑文。
见于塔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安邑人俗姓杨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
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
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难人杀。
”晚住蒲州栖岩寺
全隋文·卷三十五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住蒲州栖岩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弘农杨氏。
汉大尉震后也。
徙居河东安邑之鸣条。
隋开皇十一年
甫冠。
遂东投闻喜依真莹法师剃落。
寻具戒。
遣学涅槃项之往岘头山诵习法华。
因念曰。
经不云乎。
所闻宁少。
所解须多。
欲通其要。
必俟博游。
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采涉成实论二年。
记以为吾论其兴矣。
子能有始终者。
吾诲其敢怠乎。
未几。
而记迁化。
于是周流齐土。
遍阅装寂安艺之门而道滋进。
仍依沧冀魏念二师。
习毗昙论依道尚于清河洪该于汲郡
练治成实论。
讫四载。
尝与该公定义谓论有云。
唯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岂非以一行苦为苦受。
而三差者。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也。
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
善因而体。
即苦受亦可善业感恶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此中句意覆却例决终是一妨。
该茫然。
开皇九年
自卫适邺。
学摄论于林法师
又禀四分于洪律师志念法楞二师。
赴隋。
汉王召乃与俱读婆沙论。
三载颇穷其指。
尝难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念公含笑直视而已。
仁寿二年
楞法师十地等论。
于时如智景之大论十力摄大乘。
两达之涅槃。
舜龛之律部。
皆萃并晋而扣击同异。
有可观者。
故时人谚曰。
大头难人杀。
文帝晋阳乱。
遁归乡里。
阐阿毗昙心地持等。
五六过。
叹曰。
言说之妄。
终无益于生死。
遂依真慧禅师于麻谷思择观理。
深入缘起。
以其宿习所致极赞美之。
后约成实安般法尤有发明。
徐俾神素法师集诸部之言安般法者。
以利后来。
武德元年
或请开十地论。
笑曰。
昼讲夜禅吾志决矣。
即为开之。
凡三十馀遍。
且遣门人二十辈。
分化于外。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
寿五十五。
桑泉樊绰友善。
绰既亡。
其二女。
忽梦乘空至曰。
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今来迎师耳。
卧病亦尝见绰在其旁云。
绰尝为沙门
周废教遽内室。
至是瞑。
众闻乐音香气满空中者。
释道杰
姓杨
其先弘农
太尉震之后也。
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
天怀颖发廓然物表。
年才小学便就外傅。
教以书计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父母留恋抑夺不许。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肇。
垂翼东飞。
闻喜横水窟。
莹法师
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
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
自惟曰。
经不云乎。
宁愿少闻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才涉二年功高四载。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
吾论其兴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当诲而不倦。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奘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多识前令。
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
俱听成实。
始末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拔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
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
此中多句。
终是一妨。
远取伏意。
覆却例决。
该于时茫然曰。
此中须解听。
后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休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
略知户牖。
意在小论。
将事东行。
属随汉王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含笑直视竟不通之。
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
然以先功小学
意为弘显大乘。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摄乘。
两达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
凡经六载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难人杀。
然其例并虽少。
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
文帝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心路苍范。
至于起慧非定不发。
遂停讲往麻谷。
真慧禅师学坐。
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实安般处。
两夕专想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安般观。
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讲扬法化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事须商度。
今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长弘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数盈二十。
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
择交选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辞不获免。
若浮云焉。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常参法宇。
以国士遇之。
绰已前亡。
二女同梦。
其父乘虚而至。
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师将逝故来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患停讲。
乃至寿终。
常见樊绰在傍。
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
故其去处虽远。
不负弘导之功焉。
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姓杨
其先弘农太尉震之后也。
河东安邑之鸣条。
天怀颖发。
廓然物表。
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
投真营法师
鉴其高拔。
即为剃落受具。
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
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
经月便度。
深自惟曰。
经云。
宁愿少闻。
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
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
清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装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
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尚。
汲郡洪该所。
听成实始末。
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唯一苦受。
而有三差。
此文。
非谓以一行苦。
名为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若使果。
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
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
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
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该于时茫然。
后乃曰。
此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
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林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
听四分。
东行。
汉王召。
沧州志念
河间法楞。
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
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
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
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
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
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
含笑直视。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
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
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
观略同异凡经六载。
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
难人杀。
文帝崩。
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
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
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
心路苍茫。
至于起慧。
非定。
不发。
遂停讲。
往麻谷依真慧禅师
学坐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谓法师等。
一从名教。
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
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寔安般处。
两夕专想。
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
安般观。
境界极明。
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
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
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
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
淋落泉中诸学坐。
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
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己法。
讲扬法化。
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
须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遂即弘敷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
数盈二千。
择交迁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
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惠宽隋末唐初 584 — 653年6月25日
释惠宽
姓杨氏
益州绵竹孝水人
父名玮。
元是三洞先生五经博士
崇信道法无敦释教。
所以绵梓益三州诸俗。
每岁率送租米投于玮。
令保一年安吉
皆与章符而去。
而车马拥门如市。
初时玮妻怀孕。
心性改异辛鯹恶厌。
乃生一女名为信相
性好閒静无缘嗜欲。
后又怀妊。
身极安隐恒有异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觉。
忽然自出都无恶露。
然有异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识未曾粪秽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身也。
而臂垂过膝。
恒香洁不近腥臊。
年五六岁与姊信相于静处坐禅。
二亲怪问。
答曰。
佛来为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
共姊评论法相。
父是异道不解其言。
附口录得二百馀纸。
有龙怀寺会师。
闻有奇至其所父以示之。
会曰。
并合佛经无所参错。
异禅师不知何来。
净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来。
及至不入。
云是火聚。
禅师曰。
何不以水灭之。
女即作水观。
灭火而入。
禅师验知深入诸定。
劝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许。
诸道俗官人为出财赎之。
因有度次姊与身俱时出家。
时随蜀王秀在益。
请入城内。
妃为造精舍。
镇恒供养。
尝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来曰。
莫于三宝所生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过。
有造功德须物者。
烧香祈请掘地获金无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饮欲食便食。
不食乃经岁序。
时人目之圣尼
即今本寺犹号圣尼寺也。
年十三常乐独坐。
面无怒言常谦下。
依空慧寺胤禅师龙怀寺会阇梨所。
随闻经律。
一览无遗。
未闻之经曾不知义。
有难问者皆为通之。
初造龙怀寺。
会有徒属二百馀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
有怨及者。
会曰。
斯人是吾本师。
何得使作。
昔周灭法。
相禅师隐于南山
及隋兴教辞师还蜀。
尝受嘱云。
汝还蜀土大有徒众。
有名惠宽
可将摄也。
我忆此事。
计师死日当受生。
无得致怪。
自尔在山依闲业定。
年三十还绵竹教化四远。
闻名见形并舍邪归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归佛。
舍宅为寺。
于今见在。
绵竹诸村皆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馀所。
修营至今。
年常大斋道俗咸会。
正月令节。
都寺七十县。
竞迎供待。
有大功德须得经营。
但请至施物山积。
贞观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验。
洛县忽死见阎王。
曰比狱中罪人多。
应为诵咒。
并请师讲地狱经。
从此得稣。
经月不作。
复更闷绝。
阎王大怒。
命牛头使打钟子百下。
我令诵咒讲经。
为众生故何不作。
策稣已即从洛县绵竹三十里。
未至疲卧。
忽有旋风。
吹起须臾至所。
正集转经。
告策曰。
昨所住处大为劳苦。
为众生者不得辞苦。
即令策登坐诵咒。
大众闻皆流汗。
仍集众讲地狱经。
贞观二十年
绵竹宋尉云。
我不信佛。
唯信周孔。
然我两度得佛力。
一为人在门侧小便。
置佛便止。
一为冬月落水。
烧木佛自炙。
闻之致书晓喻。
宋曰。
此道人徵者。
当试有灵不。
取书名处用拭大便。
当即粪门裂脚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来。
虽悔过造经像。
盈月便卒。
什邡县陈家舍邪信佛。
以竹园为寺。
指授分齐。
尔许可为僧院。
中间一分堪立佛堂。
即断一竹上竖标云。
此分齐处欲造佛寺。
当时生自乾。
佛堂断泉水上涌。
寻掘数尺获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礼拜更请。
遂放光乃盛满合。
四远又集寺今见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净慧寺
未终一月
有五百神人长丈馀服天衣。
持华香及紫金华台。
从西方来迎。
辞不堪。
发遣令去。
又于终日。
放羊从市向房悲数十声。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执炉已。
命打无常钟。
声遍郭闻。
合郭咸集。
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声。
寺内光明莫测其来。
道士等谓言烧守。
惊走来寺。
乃知其非。
自此入定。
气尽乃知永逝。
寺内三桥。
一当房堂。
夜梁折声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来恸哭。
寺中莲池。
池水忽乾。
红莲变白。
寺中大豫樟树三四人围。
忽自流血。
血流入涧。
涧水皆赤。
月馀方息。
又十七级塼浮图高数十丈。
裂开数寸。
又有双鹅不知何来。
向灵鸣叫伏地不去。
葬时随送出郭失之。
往无为山。
去寺二十里。
黑云团空随行注雨。
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后县内道俗。
七岁已上著服泣临。
如是三年。
尔后至今凡设会家。
皆设两座。
一拟圣僧
一拟也。
今犹获供送本寺。
灵相在山瑞坐如在。
自初至今竟无虫血污秽朽腐之
斯则岂非不退菩萨身无万户虫耶不然何以若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宽初唐 ? — 653年6月2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杨氏
益州绵竹孝水人
父玮事三洞法。
绵梓诸州。
岁率馈来。
章符佩悬。
以致福利。
瞽俗趋向之。
门庭如市。
妻始生一女。
名信相
次生
其孕子娩皆异常。
瑞相尤甚。
方五六岁。
信相共于一处语。
父母旁听之。
莫能晓。
怪而问焉。
答曰。
佛来为我说般若圣智界入法门。
兹与姊评议尔。
父母附口录二百馀纸。
以示龙怀寺会阇梨
会曰。
悉合经旨。
有禅师
净慧寺入定。
信相偶往。
至其门不肯前。
曰火聚奈何。
或曰何不以水灭之。
信相即作水观。
是禅师出定。
劝其父母。
宜使出家。
当是时。
婿已入聘币矣。
喻之不可。
而道俗为出财赎。
然后许。
因偕剃落。
蜀王秀镇坤维。
王妃为造精舍供养。
尝出游。
或生疑嫌。
信相召语之曰。
莫于三宝所怀异心。
自取罪苦。
遇作功德事。
使掘地。
往往获金。
如所费。
其于饮食。
或连日夜恣啖。
未尝以为饱。
或饿经岁序未尝饥。
人目之圣尼
精舍犹呼圣尼寺云。
年十三。
依空慧寺彻禅师学。
凡经律不待教。
率淹贯如宿习。
朋类难问。
辄为通。
龙怀会公。
尤敬事。
至纵其闲适。
不敢役使。
徒众二百馀人。
窃以为言。
会闻而诲之曰。
此吾先师相禅师也。
昔先师。
与吾隐南山
以避周祸。
隋兴
吾归蜀。
先师嘱之曰。
汝于彼土有缘当盛。
致俦侣中有慧宽者。
宜善视之。
今其名良是。
吾亦焉敢慢吾先师哉。
且计先师死日。
受生之辰也。
以故益不疑。
逮壮阐化乡里。
二亲咸慕服。
遂寺所居宅。
自尔梵刹望。
而营斋祈福者。
所在群聚。
成都等七十县。
岁时迎请供养。
施利山积而功德大矣。
贞观中
洛县僧策。
持祝神效。
一日暴卒。
顷之苏曰。
见阎王使持祝。
并请师。
讲地狱经。
以救罪人。
然初不以介意也。
经月馀复绝而苏曰。
阎王大怒挞我百。
于是造
疲剧中道而卧。
顿觉旋风举之空中。
倏尔而至。
殊不知三十里之遥也。
方集众读经。
顾策曰。
远行劳苦。
为众生故。
当勿辞劳也。
即令策升座持祝。
自讲经。
二中年绵竹宋尉。
世儒者。
颇慢佛。
每戏曰。
我于佛再赖其力。
或诘之则曰。
吾家圜阓中。
往来者于侧溺不可禁。
因书佛字揭墙壁乃止。
尝冬月坠水得出。
然寒甚且死。
求火不时得。
会有木佛在堂上。
急取烧之以活。
间致书喻之。
语意勤渠。
宋用以拭大便曰。
世以此道人灵异。
今何如。
即粪门裂。
终踞厕莫能起。
口唱死。
连日夕。
遽使召谢。
愿造经像忏悔。
一月竟死。
什邡陈氏施园图建寺。
为区画。
断竹标其上曰。
此可为佛堂。
顿见泉水自标处上涌。
命掘之才数尺。
于大石下获金瓶。
储舍利七粒。
益拜请。
而舍利遂放光。
其变化之多。
至于满瓶。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夜沐浴更衣。
跏趺坐执炉。
趣打钟。
钟闻近远。
空中哭声。
寺内光明烛天。
于是举城奔赴曰。
阇梨涅槃矣。
示寂于所居之净慧寺
前一月。
寺池之红莲开白华。
桥三道。
其一正直。
房无故而梁圮。
声震一寺。
豫章大木流血涧中。
砖塔十七层。
高数十丈。
忽中拆数寸。
神人五百从西方来。
皆长丈馀。
服天衣。
持香华。
擎紫金台迎
悉遣去。
既丧。
双鹅伏灵前。
悲鸣飞舞以送。
由寺至山二十里。
黑云翔空注雨。
随棺草木皆靡。
境内老幼缟素泣临。
尽三岁遗体在山。
端坐如生。
略无禽兽侵蚀。
污秽朽腐之
民间斋僧供佛。
必别设座至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定兰唐 ? — 85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成都杨氏子也。
性初凶狠。
父母没失。
身佣保中。
后薙落。
隶名福感寺。
然耐劳苦污辱。
每遇二亲忌辰。
则号恸至殒绝。
青城山
裸露以饲蚊蚋。
拔耳剜目。
以喂鸷禽犷兽。
曰此内施也。
用以报答劬劳。
顾不可欤。
或劝之。
刺血书经。
化缘以创造伽蓝。
既成号圣寿。
逮老以尝剜目。
行步非扶导必颠踬。
莫知所适。
忽有客。
以善医谒。
因出珠。
内之眶中。
遂能视睹如旧。
未几。
而客见梦曰。
我南天王也。
以师勤脩故。
以目珠还之。
远近闻者莫不骇异。
大中三年
诏入内供养。
仍许弟子有缘给侍。
六年二月
表乞然臂。
以酬国恩。
臂已然。
而有诏止之。
众因灭其火。
乃以焦烂死。
有缘表请。
易名建塔。
谥觉性
塔号悟真
今蜀直呼为定兰塔院云。
释定兰
姓杨氏
成都人也。
本阛阓间凶恶屠沽类。
天与厥性悔往前非。
誓预六和化行三蜀。
当尔时也咸归信焉。
造伽蓝一号圣寿欤
其缘未发。
乃藏于佣保中耳。
而父母早亡无资可以追往。
每遇讳辰悲哭咽绝。
辄裸露入青城山
纵蚊蚋䗈蝇唼咋肤体。
且云。
舍内财也用答劬劳。
蜀中有黑白蟆。
形如
𠯗人口及肉。
而少见者。
次则刺血写经。
后则炼臂至于拔耳剜目喂饲鸷鸟猛兽。
既而行步非扶导而触物颠踬。
后有异人。
掌擎物若珠颗然。
内空眦中。
斯须瞻瞩如故。
冥告曰。
天王还师眼珠矣。
远近惊骇。
常谓人曰。
吾闻善戒经中名为无上施。
吾愿勤行速要上果矣。
大中三年
宣宗诏入内供养。
仰其感应之故以优礼奉之。
弟子有缘执事左右。
六年二月中
又愿焚然肩膊。
帝累劝勉。
年耆且务久长修炼。
不奉诏。
遂焚焉而绝。
有缘表请易名建塔。
敕谥觉性也
塔号悟真也。
蜀都止呼定兰塔院。
于今香火不绝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令諲五代 865 — 9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5—935 【介绍】: 五代时僧。
陕州阌乡人俗姓杨
幼出家,从师习《净名经》。
纳戒后,兼习大小乘教,精于名数法门。
后住洛阳长水寺,宣化三十年,远近从者甚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陕府阌乡杨氏子。
既出俗。
遍历宏匠。
弥陀百法中观等经论。
尤醇粹。
自是声光振发。
而檀信归依矣。
洛南长水
或构伽蓝。
就中阐扬。
训徒之暇。
别课维摩上生以为常。
如是仅三十年。
未尝小怠。
清泰二年
终于所居寺。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
阇维塔舍利于山麓。
释令諲
姓杨氏
陕府阌乡人也。
幼而履操回求出俗。
得本邑之师授净名经。
年既应法乃纳戒津。
大小乘教兼而学之。
于名数法门染成淳粹。
弥陀中观斡及膏腴。
声光振发莫之与京。
因游洛南长水
遇归心檀信构伽蓝。
就中讲贯。
一论一经。
三十载中宣化计各五十馀遍。
日别诵维摩上生以为恒课。
执行持心而绝瑕类。
远近宗承若望梅者得饮焉。
清泰二年乙未岁终于邑寺。
春秋七十一。
法腊五十一。
其年迁于山麓。
西域法火葬获舍利。
学人檀越共建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息尘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并州人俗姓杨
传年十二,感梦而投草堂院为僧。
及长,通诸经,执律无缺,文义斡通。
初住崇福寺,传习“因明”“唯识”之学。
唐哀帝天祐二年李克用延住太原大安寺净土院
专览藏教,修上生业,数设无遮大会。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创居三学院。
石敬瑭太原时,尤加钦重。
后晋初,赐紫,寻往凤翔法门寺瞻礼法骨。
卒于天柱寺,年六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杨氏
并州人也。
年十二。
梦金人引以入室。
觉而异之。
因恳白父母。
投草堂院出家。
诵经律。
达旦不寐。
年十七。
趋讲席。
听净名文义。
弱冠圆具。
尤循守轨范。
寻从崇福寺感法师胜集。
徒众骈拥。
及阐因明唯识等论。
其得人之盛。
辨才从式最为称首。
天祐间
李克用据有河东
请居大安寺净土院
脩治净业。
披阅藏典。
设无遮大斋。
前后五会。
委身狼虎。
裸体蚊䗈。
屡然手指。
以致精进。
寺奉观音菩萨像。
常炽七镫。
列香华供养。
俄下山。
授徒城内。
复施浴放生。
赈贫犒狱。
悬幡盖。
以严饰净明金藏二塔。
后唐长兴二年
又建三学院。
以待遇宾友。
华严经八十一卷。
每字辄一拜。
大佛名经。
一百二十卷。
亦如之。
高祖受禅。
乃益顶载先佛中指骨舍利于凤翔府法门寺
学俱舍论于天柱寺法师楚伦。
六时礼佛。
手馀二指。
亦可谓勤矣。
天福之季。
示微疾而逝。
寿六十三。
腊四十四。
阇维塔舍利于晋水之西山
释息尘
姓杨氏
并州人也。
父迁贸有无营利而已。
其母氏尝梦人服装伟丽称寄宵宿。
便觉娠妊。
生而有异童稚不群。
每闻钟呗之音凝神侧耳。
年方十二因梦金人瑰奇之状。
引之入精庐。
明旦告白二亲恳求出家。
未允之前泣而不食。
父母悯其天然情何厌塞。
遂曲顺之。
即投草堂院从师诵净名经菩萨戒。
达宵不寐。
将周一祀。
舍本讽通。
年当十七便听习维摩讲席。
粗知大义。
及乎弱冠乃圆上品。
执持律范曾无缺然。
年二十三文义斡通。
崇福寺感法师胜集传授
复学因明唯识不亏敷演。
学徒颖脱者数人。
崇福寺辩才大师从式最为高足。
天祐二年
李氏奄有河东
武皇帝请居大安寺净土院
四事供养。
专览藏教修鍊上生业。
设无遮大斋前后五会。
尝以身饲狼虎入山谷中。
其兽近嗅而奔走。
又于林薄裸体以啖蚊虻。
乃游仙岩岳寺养道栖神。
复看大藏经。
匝设斋然一指伸其报庆。
彼寺有圣观音菩萨像。
长烛七灯香华供献。
后被诸生就请下山。
城内传扬大论。
四序无辍。
逐月设沐浴。
临河就沼投饲水族。
以己哒嚫旋赎羽毛。
沈潜高明以遂生性。
或施牢狱人食。
或赈惠贫乏。
或捐幡盖于净明金藏二塔。
后唐长兴二年众请于大安国寺后。
三学院一所。
供待四方听众。
时又讲华严新经。
传授崇福寺晖法师
由是三年不出院门。
一字一礼华严经。
一遍字字礼大佛名经。
共一百二十卷。
复炼一指。
前后计然五指。
晋高祖潜跃晋阳
最多钦重。
洎乎龙飞每入洛京朝觐必延内殿。
从容锡赉颇丰。
赐紫服并懿号。
固让方俞。
凤翔府法门寺有佛中指骨节真身。
乃辞帝往岐阳瞻礼。
睹其希奇。
一指。
之双手唯存二指耳。
续于天柱寺
就楚伦法师学俱舍论。
方经数日。
微有疾生。
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时枕肱而逝。
俗年六十三。
腊四十四。
平常唯衣大布不蓄盈长。
六时礼佛未曾少缺。
陇坻之间闻其示灭。
黑白二众具威仪送。
焚之得舍利数百粒弟子以灵骨归于太原
晋祖敕葬于晋水之西山
小塔至今存焉。
系曰。
师捐舍讵能愈其精进乎。
脱落浮荣岂能胜其义解乎。
若然者不可以一名名矣。
厥犹瞻卜华焉。
色黄而矣。
则真金谢其色。
香芬而远则牛头愧其香。
多名生乎一体者。
尘公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梦江后汉 ? — 95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洛阳长水县杨氏子。
出家隶悬泉院。
诵仁王般若经。
讲百法论。
后唐清泰中
龙门广化请为众开演。
会驾幸其寺。
诏问应对称旨。
即诏赐紫伽梨。
辞不受。
勤于训导
晚年日一食。
行道礼佛。
遇佛慈忍。
二十馀年。
如一日。
周显德三年
以疾终于所居之天宫寺
缁白悲慕为建塔。
次有长水县县泉院释梦江者。
姓杨氏
本邑人也。
神彩洒落超拔凡态。
遂愿出家恒诵仁王般若。
进具后讲百法论。
清泰中龙门广化寺请为众开演。
遇帝幸其寺宣问。
妙辩天逸悦可上心。
时于御前赐紫袈裟。
确乎不受。
训导二十馀年。
讲罢行道礼佛。
日唯一食。
慈忍于物。
罕逢愠色。
周显德三年疾终。
缁素悲慕为其建塔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